原礦泥料與陳腐泥料
“原礦泥料”
所謂“原礦”的說法,主要是強調泥料未經拼配,是純料。
紫砂礦料從深逾百米的地下礦井開采出來,無論是紫泥、紅泥、綠泥,均稱為“生料”,需經過一系列“煉泥”處理,方可成為“生泥”。
要先在礦場上選撿分類。風吹雨打、日曬夜露數月甚至數年,以使礦體逐漸分解成片狀,即“露天風化”,在成為松散小顆粒后才能通過石磨的投料孔上磨。除去雜料:進行精選,去掉一些鐵質、石灰巖、玄武巖等雜質。用磁鐵在泥料里穿梭,吸出泥料中含鐵的雜質。
礦料粉碎:用石磨磨成細粉,石磨制出的顆粒接近圓形,用它制壺后透氣性會好很多。粉料過篩:根據泥料要求的目數,用不同規格的篩網進行篩選。
加水拌和:在圓底大缸里加水調和,紫砂泥浸泡。
煉制成泥:手工煉制是將干粉加水拌勻,采用人工木杵槌煉或用石碾碾爛。現在以機器練泥為主。
“陳腐泥料”
陳腐亦稱“陳化”。陳腐并不是單純的“長時間放置”,把濕泥塊放入不透日光、不通空氣的窖窯或陶缸內,還要控制一定的溫度和濕度,以利于腐植酸的生成和發揮。
陳腐時間大多需要12個月才能成為水分均勻分布、有機質充分分解、可塑性增強、成型不易開裂。條件允許,紫砂泥料的陳腐期越長越好。
陳腐的目的性很明確:水分充分滲透,分布均勻,促使泥料中的有機物腐爛提高可塑性,使一部分可溶性鹽溶解于水中,使泥料更純,促進泥料的充分破裂,使泥料松散而均勻,使燒成后的效果更好。陳腐期長的泥,用起來,壺的變化快。
泥料的陳腐期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越久越好,但在制壺前需重新回煉一下。陳腐期久的泥料色澤相對于陳腐期短的泥料要溫潤,可塑性要高一點。陳腐期短的泥制好的壺無水色,較難看。陳腐期長的有水色,較好看,經過泡養,溫潤凝重,不作任何加工,入手便光潤古雅。
很多都是機制泥,陳腐的好處,簡單說來,有三點:
1. 對于做壺,增加了泥的可塑性。
2. 對于泡茶,陳腐期長的泥料做的壺,燒成后透氣性好,助茶。
3. 對于養壺,陳腐期越長養壺變化快,玩賞樂趣增加。